畢竟MH原本是那麼知名的動作遊戲系列,強調在狩獵巨大魔物時令人血脈賁張的刺激快感,和寶可夢一派悠閒的生活感有很大的差異。
我本來只是要捧新導演的場。貫穿《七月返歸》的「剪脷」主題,則並非人為生前作過惡事而遭到的懲罰,而是另有警世意味——如果剪掉舌頭可以享有安定生活,你要剪嗎?如果一個「紙紥」的虛假環境可以令你幸福美滿,你還會回到殘酷現實嗎?如果把兒子推去死,你可以享受榮華富貴,你又會怎樣呢?在此不作劇透,但《七月返歸》的真正恐怖在於:人間即地獄,地獄即人間
(通常中重度手遊的單位下載終生價值很容易超過一美金) 那對於量級非常大,且單位下載價值不高的休閒遊戲呢?目前看來這種遊戲只有兩條路,一種是轉Unreal....但幾乎不可能,想一想用虛幻引擎做出超高畫質的三消或益智遊戲?另一種則是我覺得Unity很狡猾的.....也可能是這次收費機制的另一個策略,就是讓這些廠商成為Unity廣告網絡的合作夥伴。因此對於這些高安裝量的休閒廠商來說,如果不願意支付新的下載費用,可能就只能選擇加入Unity的中介網絡來抵扣,被迫壯大其重點的廣告業務。他們也是按照下載量收費,一次收幾十幾百萬的預付,沒到的下載量還不會退錢,比Unity更可惡,然後我每年就憤怒地喊著要換合作商。第二,對於大廠來說,Unreal的營收拆分制損失更大。Unity之前併購了Ironsource來提升自己廣告中介的成效,也使得上一季財報收入大幅增長。
之前Unity都是賣套數的,看一家公司需要多少套來進行開發就買多少。對於一個類平台的業務來說,真的非常不可思議。選戰進入九月,隨著郭台銘的參戰,在野陣營的整合仍然陷入困局,民調上呈現賴清德一枝獨秀的態勢。
因此這不只是總統大選的一時性現象,而是必有內在原因。柯文哲的主要支持者並不像藍綠那樣沿著統獨立場劃分,而是年輕選民為主。與此類似,2017年的30-39歲的滿意度為77.0%,此年齡段也未受益於原先20-29歲族群的成長,在2022年也下降至70.7%。從這個角度出發,我們可以初步探討柯文哲在這次總統大選的勝選機會,以及他為何能一度獲得年輕選民的廣泛支持。
從這個角度看,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多數年輕人一度會將柯文哲作為首選。柯文哲與年輕選民的價值共鳴 若要說到柯文哲為何最受年輕選民支持,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與年輕人的價值觀最為貼合。
柯文哲過去所強調的「比藍綠更重要的是黑白,比統獨更重要的是是非」口號,自然也就廣受年輕選民認同。同樣以台北市研考會的民調為例,2017年時,柯文哲在40-49歲的施政滿意度為62.6%,經過五年後的2022年反而下降至59.9%。因為棄保的最重要前提,是在確認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沒有當選機會時,選擇投給其他不那麼討厭又有勝選希望的候選人,以避免最討厭的候選人當選。史書評為「威震華夏」,甚至讓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。
從施政滿意度看世代分歧 如果我們以台北市政府研考會的施政滿意度調查來看,已可發現在2016年柯文哲宣布停止普發敬老金後,直至卸任為止,滿意度就一直處於世代評價出現高度落差的情況。他勇於點出藍綠兩黨言不由衷的話術,他敢於揭發藍綠檯面下的積弊陳腐。這樣的認知和年輕選民的價值觀相契合,使柯文哲在年輕人中的聲望得以長期維持。隨著個人的生命周期變化,關注的重點也會隨之調整。
柯文哲究竟是哪些因素受到年輕選民喜愛,必須先進一步探討,才能理解柯文哲的選戰走向何以如此。換句話說,其實年輕選民真正喜愛的不是柯文哲這個政治人物,而是他折射出的價值符合年輕選民的追求。
若拿被侯友宜和郭台銘高度推崇的關公來做比喻,柯文哲的當時情勢就像關公北伐中原,勢如破竹。相較之下,中高齡選民則大約都僅為四成多,兩者落差甚至接近三成,顯示出柯文哲有能力吸引年輕選民,卻不受中高齡選民青睞。
為何其他政治人物難以模仿,在於並非短期內參加年輕選民活動,或者提及年輕選民關心的熱點議題就能輕易收割認同,而需要長期的實踐,積累出個人品牌特色。但是柯文哲的民調為何而起,目前民調又為何而落,還是必須從他的基本盤來理解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由於這類不顧政治後果的批判,使得柯文哲不容易被傳統的藍綠來定義,而形成了某種超然的感覺,這種超然的感覺,又容易進一步被昇華為公平正義的象徵。與此同時,異軍突起的是民眾黨的柯文哲,在與侯友宜對比之下,柯文哲持續引領議題,不僅臨場反應遠勝侯友宜,在抨擊執政黨上也普遍被認為比國民黨更具監督能力,支持率一舉反超侯友宜。對於他的支持者而言,只有柯文哲不受意識形態所左右,並且相信他會用理性科學的態度來決定事情、用正直誠信的價值來改善這個社會。過去想要走出第三勢力道路的政治人物很多,但走到在年輕選民獨佔鰲頭,卻又呈現年齡越高支持率越低的世代現象,恐怕只有柯文哲一人。
柯文哲得到大量年輕選民的支持,這使他有足夠的底氣在侯友宜表現不佳時,成為反民進黨的另一選項,這也構成了柯文哲在六月支持率出現突破的基礎。反而是2017年20-29歲的施政滿意度為74.6%,在2022年時逆勢升高至80.0%,成為鮮明的對比。
如果過去認同柯文哲的年輕選民,隨著年紀漸長仍然支持柯文哲,應該會顯示40歲以上的滿意度也會逐漸上揚至原本30-39歲的水準,但數據看來並非如此。五月份時,在國民黨正式提名侯友宜後,隨著侯友宜當時陷入新北餵藥案爭議遲未釐清,以及參加校園演講評價不佳,被認為對總統大選議題準備嚴重不足,導致聲勢大不如前
中國和印度在金磚峰會表面上維持同台的氛圍,但是對於「全球南方」的立場各有主張,9月份的東協和G20兩大峰會,便成為兩國各顯神通的重要場合。2023年8月份的「金磚國家峰會」結束後,「全球南方」(Global South)再次成為國際證的焦點。
「關係平衡理論」並不是一門東方學科,也不牴觸西方的法律哲學基礎,而是從法律社會學的途徑看待相異身份之間來往對秩序的影響。例如:與中國友好者,可得到基礎建設或援助作為獎勵,像是緬甸、柬埔寨和印尼。「關係平衡理論」的普世性發展這種基於相互主體性的研究受到兩岸學者的重視,但主要奠基於學者石之瑜的「關係平衡理論」(Balance of Relationships)。西方在拿破崙戰爭後的「神聖同盟」是基於保守主義的認同而成立,成為英國在地緣政治之外的拒絕理由。
例如:取之於中國古代的「天下」來自於行為者之間的身分關係。同理,中國也以關係的衡量施與逞罰,當美國在菲律賓北方設置四處基地後,中國則採取「灰色地帶衝突」警告菲律賓,南海問題是中菲之間的雙邊事務,不容美國介入。
基於習俗而形成的規範並不與羅馬法牴觸,來自於法蘭克人的薩利克法(lex Salica)也可以因為繼承的現實而產生新的設想,使得女子能以國王的頭銜繼承王位。在印尼舉行的東協峰會,中國展現「一帶一路」建構的前理解(Pre-understanding),從絲路的符號到基礎建設建構的「前置共性」(prior resemblance),讓東協成為中國在「全球南方」陣營中最重要的構成。
他指出行為者可藉由來自文化身份的關係脈絡,因應個別境遇的差異而產生設想,從而建構彼此的身份與維持關係檢視交通部擬訂的2030年6項電動運具推行目標,資源大量集中在補助少數業者購買電動大客車,卻未針對臺灣民眾日常使用比例最高的機車提供電動運具資費補助。
此外,SMAT建議放寬碳權憑證的條件與用途,增加電動機車優勢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多管齊下,跨部會共同推動「運具電動化」,達成「2050淨零排放」目標 電動機車在台灣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,各項零組件一應俱全,百分之百可以在台灣生產製造,還可以外銷創匯。達到目標的過程,政府的政策方向要明確。因此SMAT建議放寬碳權憑證使用用途,讓碳權憑證可作為企業碳中和,進而鼓勵更多企業與員工換購電動機車,提升電動機車使用率,引領民眾實踐淨零綠生活轉型。
因此建議交通部可透過補助電動機車使用資費的方式,降低民眾騎乘電動機車的費用,平衡燃油運具與電動運具的使用成本,以提升民眾使用意願。達到目標的過程,要能連結到人民的日常生活,讓人民有感。
經濟部——推動公正轉型、加強機車行轉型動機、規劃電動機車長期產業藍圖 第一個三,我們建議經濟部對傳統機車行提供每台車3000元的銷售獎勵金,讓傳統機車行取得誘因以加速推動公正轉型。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,也是臺灣的目標,因為科學已經證實,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相當急迫而嚴重。
進一步與交通部設定的電動運具成長目標進行比較,在2023年4月發布的「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行動計畫(核定本)」中,交通部原本設定2022年要達到的電動機車新車目標數為13萬5000輛,但2022年電動機車新車銷售數量僅有8萬7690輛,顯示規劃目標與實際狀況出現高度落差,也代表在電動機車的議題上,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值得各界共同來努力。交通部——從民眾角度出發,衡平油車與電車的使用成本,研議資費補貼 第三個三,我們建議交通部補貼每月300元的電池資費給電動運具使用者,平衡燃油運具與電動運具的使用成本,SMAT之前便以專文討論過油車與電車使用成本落差的原因,以及交通部研議資費補貼的重要性。